当前位置:

湘江源:有多少湖湘儿女都来把你敬仰

编辑:李宗凯 2014-08-21 09:48:09
—分享—

  湘江源,既是湘楚文化之源,又是舜文化和瑶文化之源,是7000万湖湘儿女的幸福源。

  大家知道,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可是我总觉得,这对联是在写湘江源及其所在地蓝山。

  纵横数百里的天下名山——九疑山的东麓,隐藏着一座西汉初年建置的古县城,美如娇花照水,醇如汉酱飘香,这就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楚南古邑蓝山,正所谓“纳于大麓”。九疑山的南麓,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千溪万瀑汇成三条河:凌江河、中河、大桥河。这就是著名的“湘江三源”,其中发源于野狗岭的大桥河为正源。这里是一片苍翠的竹海,每一滴水都是从竹根中渗出,然后经过风化中的花岗岩过滤。这种一拍就碎的花岗岩,又叫“麦饭石”,蓝山人称之为“麻石”,对水有很好的过滤作用。水流渗透时,水中有害物被吸收,石中的有益微量元素释放于水中。所以说,此水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个湘江源“藏之名山”也有二千多年,直到2013年才被发掘认证。

  湘江雅称“清湘”,自古以“深清”闻名。柳子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的晨炊就是从西山之下的湘江取水做出来的。从永州到衡山到长沙,湘水依然那么清纯,深而见底,《湖南通志·长沙县》载:“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了了石子如樗蒲,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人们常常用最具魅力的湘水来指代湖南,雅称“湖湘”或“三湘”,简称为“湘”。也许你会问,湘水因何名之为“湘”?“湘”最早见于《诗经·采蘋》篇:“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这里的“湘”就是烹煮的意思。朱子《诗经集注》:“湘,烹也。”《湘水记》:“泉可濯可湘,盖水之清洁可涤可烹煮也。”原来“湘水”就是指能用来烹煮祭品,然后人神共享的清水啊!

  当年舜公南巡,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也许就是他来到荆州南境,见到北去的湘江,那么清纯,胜过长江,胜过天下所有的江河。于是沿着湘江南行,从洞庭过韶峰,从南岳到蓝山,最终在九疑山的南麓找到了清湘之源。也许舜公就是历史上主动接近湘江源、探究湘江源的第一人。

  据史料记载,陕西黄陵建于唐,湖南炎陵建于宋,而九疑山的舜陵则建于秦。由此可知,古代祭奉先王,以舜帝为最早。夏商周三代来九疑山祭舜探源者一定也不少,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共识:湘江之源在楚之南境,舜之所葬。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记下了这一认知:“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认为湘水的发源地在舜陵的东南角,绕山西流,最后注入洞庭。这个源头在楚南之苍梧,于是名之为“苍梧之源”。

  苍梧山就是九疑山,一地而二名。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史记》研究专家王立群先生,在解读《史记•五帝本纪》时说:苍梧山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这里千峰万壑,其势南接罗浮,北连衡岳,峰峦叠峙,深邃幽奇,是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因帝舜南巡崩于斯、葬于斯而名动天下。其所以名之为九疑山,郦道元说:九疑山“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名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这里的九疑、九举、九溪之“九”是多的意思,如“九天揽月”“九死一生”之“九”,并非确数。蓝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258座,主要集中于这个区域。其最高峰三峰石,海拔1825米,据说当年舜公曾在此峰设台观测天象,寻找“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故又名之为舜公石。后来楚灵王营建的章华台,就是仿舜公的观象台修筑的。左氏《国语》载:“昔楚灵王不君,其臣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举国营之,数载乃成,被誉为春秋时期“天下第一台”。

  舜公崩殂之后,具体葬于何处?民间有两说。一说是舜帝就葬在三峰石。《蓝山县图志》载:“三峰石去舜祠四十里,高不可仞,瀑布飞空,晴天雨濛。其下有冢,以铜为碑,传为舜陵。然碑字不可识也。”另一说是舜帝葬在荆竹瑶族乡蒲林村境内。旧志中载:因信息不通,舜帝南巡的意图被当地土著误解,在一个叫荆竹的地方,舜帝不幸被毒箭射中,在部下抬着撤离的途中不幸驾崩,遗体被葬于蒲林村。荆竹一直有“荆竹扫墓”的传说,说是当地毛竹愧于毒箭射舜,于是在舜帝墓周围都长满了郁郁苍苍的毛竹,守卫着皇陵;每当轻风吹过,竹尾轻扫陵墓,使墓地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西汉初年,为了征服南越,湘江源区备受中央政府关注,在蓝山这块弹丸之地,曾出现过南平、齕道、泠道和虞帝园等三县一园的集群设置,蓝山成了对越作战的前沿阵地和军事指挥中枢。当时,南平治所在古城,齕道、泠道的治所分别为所城和楠木桥(秦时将少数民族集中的建制县称为道),虞帝园治所在总市。虞帝园就是管理三峰石、香炉石帝舜陵墓及其周边舜帝庙、皇英庙、夔龙庙以及相关祭祀事宜的总管庙。时至今日,总市依然雅称“总管庙”。

  所有这些,在1973年出土的西汉墓《地形图》和《驻军图》都有详细的标注。并且,这两幅世界上最古的地图,与当今蓝山的山河走势依然惊人的相似。湘江源区、楚南古邑之蓝山,其神奇、古雅于此可见一斑。

  4000多年过去了,蓝山依然保存着众多舜文化之旧迹。如县城以南的山区称为舜乡,贯通舜乡的河流称为舜水。舜水两岸,榴峰之巅有皇英故祠,夔峰之下有夔龙古庙,宁溪所城有舜庙、舜祠、舜亭和舜岩,舜公归葬之处有舜陵、舜峰以及近2万亩的斑竹群……本地的、外乡的游客登临胜迹、凭吊古今,从春到秋,从冬到夏,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正是: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舜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巍峨的三峰石,宛如“只为苍生不为身”的舜公及其二妃屹立山间,深情地凝望着三蓝大地,凝望着湘江源区的点点青峰。蜿蜒的群峰如神龙飞舞,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在云雾间时隐时现。蓝天、白云、古树、飞鸟倒影在澄碧的天然湖中。“青山飞墨千秋画,流水扬琴万古弦。”湘江源区,草木清茂,山石奇异,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斑斓的蝴蝶款款而飞,在俏丽的山花之间寻找生命的旧迹。

  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自古就有土著居民在此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演化为瑶族。因长于制陶烧陶,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制陶工艺不断改进,由手艺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后受夏商周三代征伐,一部分沦为劳役奴隶,称为“徭役”或“傜役”。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啸聚山林,不纳赋税,至宋代有“莫徭”之称。至元代,统治者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称之为“猺民”。1949年共和之花绽放在神州大地,猺民终于冲突了几千年的黑暗,获得了民族的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改称为“瑶族”。

  1960年秋,著名学者、农林专家乐天宇先生带领一个科考队,深入到蓝山县九疑山腹地,考察香杉和斑竹的生长、分布情况。他看到巍巍九疑的锦绣河山,看到瑶汉同胞翻身后的崭新生活,诗情奔涌,写下了著名的古风《九疑行》:“三峰石耸楚天极,大气磅薄驱舞龙。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西播都庞越城雨,东嘘大庾骑田虹。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为求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于兹风雨更调顺,大好景光盛世同。”

  后来,乐天宇在三峰石下的斑竹群中特意挑选了两根精壮笔直、罗泪分明的斑竹,把它截成四段,带回京城,一段送给了李维汉,一段送给了萧克,一段赠给了挚友毛泽东,另一段自己留作纪念。据说,毛泽东没有来过九疑山,但对九疑山特别的神往,经常跟乐谈起九疑山神奇的斑竹,乐还为毛朗诵过何绍基的九疑山诗。这次,乐把九疑山的斑竹和自己写的《九疑行》一起呈送给毛泽东,勾起了诗人毛泽东浓浓的乡愁,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答友人》: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我总觉得,这首诗除了向我们展示伟人的胸襟和诗人的情怀,似乎还在向我们暗示什么。作者有意把洞庭湖的波浪、橘子洲的湘江与九疑山的白云联系在一起,似乎在探索湘江之源,似乎想表白湘江和洞庭的雍容之水,源于九疑山,源于斑竹林。

  “街上石头岭上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瑶汉同胞进一步融合,很多城区的姑娘远嫁瑶山,很多“下方古”小伙去瑶寨招郎,九疑山区域的瑶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他们就像是山林高士,出没于白云之间,过着“隐居青山千万年,刀耕火种胜于田。斑裳花领时常着,长腰大鼓庆丰年。儿孙饮酒同歌唱,不理东西昼夜眠。手把硬弓求野肉,寒冬祭祖敬家先”的世外生活。千百年来,瑶族同胞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孜孜以求,自强不息,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搏击中展现出强悍的生命,创造了灿烂的独具魅力的长鼓文化。

  每次观看斑裳花领的瑶族姑娘伴随着激越的舞曲,手持长鼓翩然而舞,就像是一群会飞的花朵,飘扬在深邃的竹林里,飘扬在俏丽的山花间,绽放出生命的芳香,我就会陶醉,就会心灵震撼。长鼓舞舞姿刚健,风格淳朴,冬冬比、冬冬比,冬比冬比冬冬比,节奏明快,并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是世间最美妙的舞蹈!

  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瑶家最盛大的节日——盘王节。每年的这一天,瑶胞便汇聚一起,击鼓而舞。据说,盘王节是这样来的:

  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

  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湘江源区的瑶家山寨就会变成歌舞喧腾的欢乐的海洋。瑶家姑娘、瑶家小伙,个个能歌善舞,尽显风流。当然,节日里还要准备很多瑶家美食款待来宾,如干笋子炒腊肉,干菌子炒鸡肉,还有令人魂牵梦萦的瑶家豆腐片……还可讲瑶话,唱瑶歌,品瑶家风情,感受原生态的瑶文化。

  有人说,蓝山县湘江源的正源野狗岭,其名不雅,希望能改成天狗岭。依我说,最当紧的正是这个“野”字。湘江源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原始情趣的幽静深邃之境,游人希望感受的也是这种春有春光、秋有秋色的独到野趣。

  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湘江源瀑布,雪白圆润,远看像一块玉,近看像一串珠。溪谷中的麻石,大如牛,小如斗,黑黑的,彰显出悠悠的岁月,浓浓的野趣。两岸生长的树,是幸福之树,山间盛开的花,是幸福之花,中间飞流的源,是幸福之源,是7000万湖湘儿女的幸福之源。正如竹园散人的一首小诗:

  削壁千仞一境天,危石悬空势巍然。

  崎岖鸟度蛇行路,大似天开地辟年。

  山嶂青松含晚翠,激流清湍乱石间。

  险峰绝壑云生处,疑有临空脱骨仙。

  甲午之秋,七月既望,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驱车前往湘江源自驾游,从大麻军屯招呼站岔路,过砂子岭,达竹林村。在湘江源还遇上了清华学子石富同学,他是来湘江源寻求灵感的。后来我们还去了高塘坪水库,有三位同事在钓鱼。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门楼上有两副精巧的对联。其一是:

  十风五雨三分花树葱茏里,

  百态千姿万亩湖山锦绣中。

  其二是:

  木异花奇香飘四时由浪漫,

  禽珍兽怪声播百里任逍遥。

  下午5点,沿水泥路下竹林村,过小目口,两小时后到达县城。

  (作者吴令升)

编辑:李宗凯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