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陈义勇 邓辉 编辑:李宗凯 2013-11-10 01:06:21
—分享—

  关于湘江的源头,各种各样的权威工具书都非常肯定地说它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湘江”辞条说:“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的龙门界,名为海洋河,全长856km。①”

  《辞源》“湘水”辞条说:“湖南省最大河流,与漓水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② 《辞海》“湘江”辞条说:“湘江,湖南省最大河流,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同桂江上源间有灵渠相通。”③ 这种关于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或海洋河)、湘江与漓江同源的说法,两千年来,广为流传,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是,这种说法与实际的地理事实却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汉书·地理志》最早提出湘江发源于阳海山:“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提出湘江发源于阳朔山:“零陵阳朔山,湘水出”。北魏郦道元认为“阳海山”即“阳朔山”,指的是同一个地方④。明代顾祖禹则解释说:“海阳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西南去灵川县九十里,……,本名阳海山,俗曰海阳。”⑤ 据此可知,《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所说的湘江发源地,应该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附近(图1)。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肯定了《汉书·地理志》湘江发源海洋山的说法,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湘、漓两水同源的说法:“阳海山,即阳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 ⑥ 。

  《水经注》所说的湘、漓同源,实际上是人们改造自然面貌的结果,与秦始皇为平定南越而修筑灵渠的史实有关。《淮南子·人间训》载:“(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秦代修建的灵渠,将以前各自独立的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联结了起来,从而沟通了这两条分别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河流,成为联接湖南和岭南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就这条联系湘、桂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线而言,其上游的海洋河,地位极其重要,是保证湘、漓水路通道畅通的关键,为人们格外关注。它不仅沟通了湘江和漓水,而且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人们关于湘江发源于海洋山的错误认识。

  自《水经注》提出湘、漓同源,共同发源于海洋山以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⑦,宋代的《太平寰宇记》⑧、《舆地广记》、《方舆胜览》⑨,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古代地理典籍,对于湘江的源头,均采用了与《水经注》几乎完全一致的说法。于是,湘江、漓江同源,共同发源于今广西境内的海洋山,成为一种经典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来没有人对此质疑过。

 

  然而,这种长期流行的说法与实际的地理状况并不一致。1949年以后,有关部门曾利用现代技术对全国各主要河流进行了测量,从根据实测资料绘制的“湘江各支流长度比较图”(图2)看,湘江上游的支流共有两支,其中的一支为潇水,一支为海洋河,两水在永州市零陵区汇集。实测数据显示,潇水的长度要比从广西兴安县发源的海洋河长101公里。根据两条支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对比(表1),潇水的源头,位于永州市蓝山县万良乡野猪山南麓的大桥河,才是湘江的真正源头12。

  为了弄清楚湘江源头的问题,2006年春季,笔者曾专程到位于潇水和海洋河交汇处的永州市实地调查,一方面收集关于两条河流的水文数据,另一方面调查当地民间对这两条河流的认识。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等水文指标方面,潇水都要比海洋河大。从水文数据方面找不到任何理由支持海洋河是湘江的正源。正因为潇水要比海洋河长近二分之一,多年平均流量大近四分之一,在当地的访谈中,绝大多数人毫不含糊地认定潇水比海洋河更长、更宽、水量更大。

  在古代,对于湘江的源头,也还是有正确认识的。《山海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 13。中国古代传说中,舜帝葬于九嶷山。《读史方舆纪要》说:“九疑山,在永州府道州宁远县南六十里”。相当于今天湖南省宁远县的南部山区,其东南山麓下,正是潇水的源头所在(图1)。《山海经》记载的湘江源头,正是发源于九疑山东南山麓,然后流经九嶷山南侧,再转而向西,最后向北流去的潇水。可见,《山海经》是正确地记载了湘江源头的所在地。可惜,这种正确的认识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上为《山海经》做注的学者很多,著名的有郭璞14、郝懿行15、袁珂16、吴任臣17等。但遍查有关《山海经》湘水的注释,在谈到湘水源头时,竟然都不顾《山海经》的原意,径直采用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说法,将“西环之”水,硬是比附为“阳海山”附近的“海洋河”。

  虽然各项地理事实均表明潇水是湘江的正源,历史上也曾经有人对此提出过正确的认识。但是,自汉代以来,潇水一直都不曾拿到湘江源头的“头衔”。究其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制约,是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客观现实的主要原因。《汉书·地理志》首先提出了海洋河是湘江源头的观点,其后,这个错误观点,由于《水经注》的湘、漓同源说而得到加强。湘、漓同源,实际上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结果,而正是由于这项改造自然的活动,使得湘江发源海洋山的错误说法得到了强化,两千年来,流传广布,深入人心。正是由于错误的主观偏向,导致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里的湘江的真正源头视而不见,甚至对正确的认识也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从分析这段湘江源头的认识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透视出这样一个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地理景观变化,并进而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地理景观的有趣文化地理现象。从历史上人们对湘江源头的认识问题上,可以看到传统思维定势对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发表于《中国地名》2006年第11期,p66-67,文章最后一段未刊登。)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② 《辞源》,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年。

  ③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1979年。

  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8,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⑤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7,广西二,桂林府条。

  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8,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⑦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⑧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2,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⑨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2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⑩ 引自高冠民、窦秀英著,《湘江河道图》,载于《湖南自然地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 表中资料由永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情科提供。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3 《山海经》,卷13,海内东经。根据顾颉刚的研究,《山海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中叶到西汉初年之间。

  14 (晋)郭璞 注,《山海经》,卷13,海内东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 (清)郝懿行注,《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卷13,海内东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郝氏遗书校刊,四部备要本,史部古史。

  16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13,海内东经,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17 (清)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卷13,海内东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陈义勇 邓辉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3/11/10/99384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