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龙寨风云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云发 编辑:李宗凯 2011-10-24 22:24:32
新蓝山
—分享—

  黄龙寨位于蓝山县总市乡政府驻地东南约3华里,海拔600米左右的一个山顶。寨前有一条长约5、6里的山谷,谷深林茂,一年四季山花烂漫,山泉清澈,水流淙淙,日夜激荡山谷,更显谷中幽静。整条山谷雅致秀丽,风景秀美,非身临其境不能察其秀。黄龙寨山顶宽阔,山脊在此集结,然后蜿蜒曲折向南、西、东北三侧延伸,尤其西边与茫茫南岭大山连成一体,山脊在大山深处若隐若现,雄浑壮观,地势险要,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非登顶极目远望不能感其险。附近村落中流传黄龙寨山上原来聚过土匪,后被官府派兵剿灭的故事。

  民国《蓝山县图志》贤达列传载: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通引指挥杨璋山奉命出征蓝山濠溪(今下坊村)黄龙寨,曾“进营城子岭,观兵秀峰咀”。县志载:在总市乡政府驻地东边的下坊村南1公里的土丘上有城头岭古遗址,别名城子岭,因原筑有城堡而得名。城址遗迹呈方形,东西宽133米,南北长136米,面积1.8万平方米。东、南、西三向墙迹残存,土墙外围,战壕痕迹依稀可辨。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方格纹和米格纹硬陶片。

  驻军的兵营城子岭在濠溪(今下坊村)南侧;秀峰咀在兵营城子岭南约3里,突兀耸立于四围平地中央,视线开阔;黄龙寨在秀峰咀西约5里,两山跨永连公路和永蓝高速东西遥望,互无遮挡。城子岭兵营(下坊村)、秀峰咀并列东线与西面的黄龙寨成三角分立之势,所以带兵的将领通引指挥杨璋山要站在兵营旁的制高点——秀峰咀上去观察军情,部署兵力。

  以现在视角看来,黄龙寨前面山下是永连公路和即将竣工的永蓝高速(古代也属通往岭南之要冲),便于与外界联系;后面是茫茫南岭大深山,便于逃遁,躲避外来清剿。可见黄龙寨被选作土匪据点大本营,还是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可谓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经过一段时间发展,黄龙寨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心头之患,以至于要专门调兵来围剿,甚至数年之久。

  按此记载分析,结合附近村落中民间流传故事及相关地名推断,在距今千余年前的宋代,通引指挥杨璋山代表官府引兵前来征讨的蓝山濠溪黄龙寨即为此处,历史地名与现在流传地名相符合,地名黄龙寨就此沿袭下来,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当年黄龙寨的山脚下有彭家、李家旺等几个大的村落。黄龙寨山脚下现正在修建永蓝高速服务区处原为彭家村,现今尚有许多的砖、瓦、石条等建筑用材散落田间地头,此地传闻也较多,据说曾死过很多人。偌大一片山岗现虽已开垦成田土耕种,但仍然显得空旷孤寂,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

  彭家村南1里许又有李家旺村,亦为当时的大村落。现已不存。仅在村址存建处的田洞、土地上散落大量的砖、瓦等建筑用件,曾有村民在耕种的田里挖出过门槛石、石墩等大型器物,这些似可见证当年村中繁华景象。或许黄龙寨顶当年的土匪们就是山下村落中的村民,因生活所迫或不满官府暴政,上山啸聚,起义反抗。

  山脚的村落既是黄龙寨山上一应生活物资的后勤补给地,也是信息情报的收集区,还是与官府抗争的军事前沿和缓冲带,对山上而言战略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围剿官兵来说,山脚的村落在他们眼中,则与山上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攻山首先必须清村,切除山上土匪与外界的联系,因而村落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无论是双方的拉锯战还是攻坚战,开始都会围绕着这几个村落展开,村民的灾难也就在所难免。现在民间流传村子被官府放火焚烧,派兵清剿的故事应有一定的可信度。不知道有多少魂灵冤死在这片土地上。

  黄龙寨山势较高,每当将要下雨,山顶上就会笼罩着一层雾气,慢慢由薄变浓,由淡便黑,不久雨也就接踵而至。即使是在艳阳高照的夏季和秋高气爽的秋季,也往往都极为灵验。山下百姓在收种季节,但凡看见黄龙寨山顶上风云变幻,起云了,马上就会急急忙忙收好晾晒的稻谷,遮盖好晾晒的零碎东西,做好避雨准备,避免遭受雨淋之苦。这也许是黄龙寨上的亡灵们为佑护山下的百姓而作出的善举吧。

  当年带兵攻打黄龙寨的宋代将领通引指挥杨璋山,后来因慕此处山水佳胜,爱民风淳朴而流连其间,择地卜居,就在山下不远的兵营北侧(即今下坊村)开村立祖,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杨璋山也就成为了下坊村的开村之祖。千余年后的今天,下坊村已发展成为人口过千的大村落(县志载,杨璋山于宋乾德年间由山西大同迁蓝。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任指挥使,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升通引指挥,后来蓝山,定居下坊村。)。由此成就一段佳话。

  黄龙寨山上作为土匪大本营,曾建有许多建筑,现在透过茂林荒草仍可略见一些遗存,有房屋倒塌后长满青草的平整草坪,有方方正正建筑用的大石板,有像是用作战壕的险沟要道,传说山上还曾浇筑立有一个大铜柱,是用来竖旗杆的,只是不知道立于何处,已难以寻觅,都随岁月流逝早已不知道掩藏在哪一处去了。树荣树枯,草长草衰,更替反复,千年岁月如白驹过隙,当年的曲折跌宕随山风回荡空谷,余音犹在,那曾经的故事却如那一刻不停奔流的山泉水,渐渐的淡了,远了,消失了……(文化局 李云发)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李云发

编辑:李宗凯

本文链接:http://www.lsxw.org.cn/content/2011/10/24/99522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蓝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