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史圣司马迁一纸舜帝“葬于江南九疑”的记述,一代伟人毛泽东一首《答友人》的吟哦,令多少墨客正要对九疑山梦思神往。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与许多慕名寻胜者一样兴致勃勃地来到九疑山,观瞻了舜碑、舜庙遗迹,游览了紫霞岩,深为这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而陶醉。然而,一位熟悉九疑山的友人却遗憾地告诉我:九疑山的主峰是三峰石,九疑山的神奇在三峰石,传说中的舜碑、舜陵也在三峰石,那里才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精华。你所看到的是九峰之一的舜源峰,那只是九疑风景区边沿的一角。经友人这一指明,登三峰石的遐想始终萦绕于怀,我曾先后两次奔赴邻近三峰石的蓝山县城作登山准备,终因天公不作美而未能遂愿。近年,编审《零陵地区志》的重任压肩,对九疑山名胜负有准确记述的责任,再次驱使我决心攀登一次三峰石。
三峰石雄踞五岭之一的萌渚岭北麓,海拔1822米,距宁远与蓝山县城均有一百多里。我选择从蓝山方向登山,再经宁远返归,以便看遍三峰石全景。今年十月二十九日,久雨初雾,风和日丽,正是登山好时机。我邀请蓝山县委办副主任黄永泰和小龙同志作伴,住宿于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深山明珠—高塘坪电站,准备从三峰石东南最近处开始登山。
翌日清晨七时半,我们与电站领导介绍的两名向导吃罢早餐,便沿着电站水库的最大源流“中河”徒步向三峰石进发。,名为“中河“实是从重峦叠嶂中窜奔出来的一条小溪。小溪在长满荆棘藤蔓的浅滩中穿行。浅滩两边山坡茂竹与佳木丛生。稀有行人的小径沿溪流曲折起伏,似有似无。我们全靠两位向导指点迷津:一位是常年在九疑山采药打猎的老人,名叫邓德生,年高七十五,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足蹬帆布胶鞋,身背插有柴刀的竹篓,走在前面热情地为我们引路;一位是电站职工老何,四十多岁,敦实个子,力壮劲足,自告奋勇为我们挑着饮料、干粮断后。有这样两位向导引路,我们心底踏实,脚步轻快,不久便进入国营林场的一个林区。
峰峦蜿蜒的林区,苍翠欲滴,景色诱人。人工营造的杉木林井然有序,笔挺排列于峰峦之上。灿烂的阳光穿过翁郁茂密的枝叶,拂去林间空地的阴影,用金丝绣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不耐寂寞的小鸟在林间调戏,笑傲秋色的山花散发出缕缕清香,清澈见底的小溪沿木旁花潺潺而流。如此宁静而幽雅的环境,使久居闹市的我们感到空气格外清新,心境异常开阔。
走出浓荫覆盖的林区,山势逐渐陡峭,林木矮小稀疏,草莽荆棘增多,旅途显得坎坷难行。忽然,我们眼前崛起一座高峰,巍峨险峻,耸人云端,峰顶之上挺立着庞然的巨石,在金色阳光中熠熠生辉。我们不禁欢叫起来:那就是三峰石吧?!然而邓德生老汉却连连摇头:那不是三峰石,是香炉石峰。三峰石在香炉石对面,还要走七八里地才能看见。我们抬眼细细望去,那高峰顶上一端的巨石两头峭然向空凸起,中间下凹,还真有点像焚香化纸的香炉;而另一端的巨石腰肥顶圆,很像一面响鼓。据当地传说,舜葬九疑之后,地神有感于舜帝的功德,特造置香炉石峰于三峰石对面,藉以祭祀舜帝之灵。每当久晴不雨之际,那石鼓便嘭嘭作响,香炉石峰上就会白云缭绕,似香烟袅袅升起,阵阵甘霖随即酒遍人间。这传说虽有些神化,但它反映了人们思圣求贤的愿望。只要对社会做了好事,人们就不会忘记他,甚至将山、水、土、石、鱼、虫、禽、兽予以神化,借以寄托崇敬之情。很多神话故事大概就是这样流传而来的吧!
三峰石与香炉石峰虽然是近邻,但走起来十分艰难。因为海拔太高,沿途已看不到高大林木,连成片的灌丛也少见,满山遍野只见枯黄的芭茅迎风颤抖;羊肠小道被草莽掩盖已难辨踪迹,我们只能跟随向导探索着前进。这样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绕过了香炉石峰,视野随之开阔起来,近处的峰峦一下显得矮小许多,一座比香炉石峰更宏伟更险峻的高峰突兀地映人我们的眼底。这才是“峻极于天”的三峰石。自上而下远远望去,那三峰石恰似尾卧于地、腰挺于空、昂首向天腾飞的蛟龙。峰下有七、八个小峰峦呈阶梯式起伏重叠,恰似龙的脊骨从山脚伸展到半山腰;峰腰上部陡峭壁立,如同翩然欲飞的龙身傲立碧空;那峰顶上的巨石底圆上尖,光芒闪烁,神似龙角直刺苍弯。清道光《永州府志》记载:三峰石“映出云端如积玉”,确实名不虚传!
我们沿着酷似龙骨的峰峦向三峰石攀登。没有登山的缆车和阶梯,也不见羊肠小道,全凭邓德生老汉挥刀劈棘拨草引路。我们拄着竹棍,踩着邓老汉的脚印亦步亦趋,时而徐徐下滑,时而甸甸攀登。连续爬过八个峰峦,我们来到悬峭的峰腰上,只见环峰金黄的芭茅迎风起舞,绿色的灌丛点缀其间,似彩色的绒幕悬挂在眼前。绒幕上镶嵌有晶莹闪亮且形状各异的美石:有的形似青蛙,张嘴欢鸣;有的状如犬马,奋蹄不止;有的婉如惊鸟,展翅欲飞;还有的类同房舍,横列有序。最令人注目的是竖立于峰南的矩形巨石,高十余米,宽二三米,下有不规则的石头为底座,酷似一座巍然而立的墓碑。旧府志载:三峰石“相传上有古家,以铜为碑,或疑即舜所葬处”。这碑显然不是古铜所铸,也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所造就;碑上也不见有镌刻的文字,但有许多深黑如墨的斑纹密布交织,清晰人目,表明它已饱经几千年风雨沧桑。如果以石碑为墓志,以整个三峰石为舜陵,以对峙的香炉石为祭坛,这恰似人间一幅最壮观的扫墓图。古人把这里视为舜帝安葬之处,也是合乎天理顺乎人心的。舜帝不以父顽而不孝,不以弟傲而不悌,行教化于臣服之民,制礼乐昭示于天下,可谓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身体力行者和倡导者。如此德高功著的伟人,只有似三峰石这样雄伟的陵寝才能安息他的英灵。有人说,舜帝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始者,这也不无道理。今天,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必须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强大动力,才能顺利而又快速地推进。我们应当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发扬光大起来,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稍事休息,我们便向三峰石峰顶作最后的冲刺攀登。峰腰陡峭如壁。邓德生老汉矫健如猿,早已跃上峰顶。而我们每登一步都需要一手撑着竹棍,一手抓住草莽灌丛,使出浑身的气力。尤其是离峰顶十来米时,一侧是令人目眩的悬坡,一侧是笔削般的崖石,中间还有一米宽的沟缝,稍有不慎便有粉身碎骨之险。但已别无选择,我只有咬牙一手把竹棍递给向导老何拉着;另一手抠紧崖石上的小洞,用脚拼力一蹬,终于登上了峰顶。此时我们回头一望,真有点心惊肉麻之感,但很快被峰顶的秀色美景所化解。
正午的阳光分外灿烂,碧空清明如镜。整个峰顶婉如托置在碧空中的一个玉盘,银光闪闪,晶莹耀眼。玉盘之上捧出三个相互鼎立的小峰,每个小峰之巅都嵌有形状迥异的巨石,有的高耸与蓝天相接,有的横卧为峰巅壮色。三峰之间有一片近十亩坎坷不平的坪地,铺满着金丝般的草绒,绿色的灌丛团团簇簇相映其间。放眼望去,三峰石有石有树有花有草,比那石雕玉琢的巨大盆景还要瑰丽。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耸立于峰顶最高处的巨石,其底部庞然卧于峰顶处坪地,而腰部忽然拨地而起,一分为三,直插天际,人称之为“三分石”,故三峰石又称之“三分石”峰。“三分石”高一百多米,石顶上覆盖有绿色树丛,傲然挺立于空,堪称真正的“南天一柱”。江南一些号称“南天一柱”的名胜,如与之相比仅似一小竹篙而已。传说“三分石”在舜葬九疑之后,每天长高三尺三,扶摇而上直逼天宫。玉皇大帝惊恐不安,急派雷公电母滥施淫威,将巨石一劈为三。这传说虽无从稽考,但巨石四周确实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很象雷劈留下的痕迹。“三分石”既是聚居于九疑山区瑶族同胞的骄傲,又是他们遭受苦难的象征。瑶族同胞曾被历代封建统者斥之为“瑶蛮”,压迫在最低层。他们不能安居乐业于丘岗平川之地,只能依山而居,刀耕火种为生。他们为争取生存的权利,千百年来多次高举反抗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的旗帜,与封建统治者作殊死的搏斗,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瑶族人民才真正彻底翻了身,瑶汉团结成一家人,迎来“红霞万朵百重衣”的新九疑。
“三分石”峭如摩天石壁,连走遍九疑奇山险峰的邓老汉也未登上过石顶,我们也只好“望石兴叹”一阵,再转过视线,欣赏峰外的胜景:登高一望,只见方圆千里峰立峦叠,浩渺苍茫,一望无际,我们即使戴上望远镜也看不到尽头。整个三峰石孤出群峰之上,巍然横空,光晶耀眼,有如金碧辉煌的殿堂高悬蓝天;而峰外群山沐浴一新,淡妆素裹,躬身稽首迤逦而来,确呈“万山朝九疑”之势。如环峰扫视,群山则化成婀娜多姿的少女,披着光彩照人的盛装,环峰而列,微风轻拂,莲步轻盈,翩然起舞,把九疑山的风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再伫立静观,则群山流光溢彩,或翡翠,或鹅黄,或嫩绿,或湛蓝,似片片茂叶绽开,整个三峰石有如万绿丛中怒放的花朵,“三分石”似花蕊伸展于空,把美丽和芬芳奉献给人间。据邓老汉介绍,若是淡云薄雾之际,三峰石将是另一番景观:峰下白云缭绕,有如万顷波涛翻滚,那三峰石峰好似岿然不动的巨舰,峰外群山象飘浮在碧海中的一叶叶小舟,如同千帆竟发,劈波斩浪而来,乘风踏涛而去,更为令人壮观。然而,我们再三寻觅,也没有发现旧永州府志所载“峰顶有飞泉如练带”的景观;旧府志另载“泉分三派,向南流者分注两粤”也显然有误。三峰石的水流只能从江华、蓝山、宁远流人潇湘,不可能流入广东,这是作者把萌堵岭与九疑山混同起来之故。不亲自登三峰石考察,确实难以纠正这千年之误。
我们饱览三峰石秀色之后,吃罢中餐,拍完照,于下午一时许便开始往宁远方向下山。我们对三峰石恋恋不舍,不时回头仰望。而“三分石”像一位一往情深的挚友,变化着不同的姿态为我们徐徐送行。一忽儿,她象一枝巨形画笔挺立蜂顶,饱醮浓墨重彩,以蓝天为幕,以群山为景,绘出一幅幅锦绣画面供我们欣赏;一忽儿,她呈“川”字形伫立高空,象风琴上的乳白色键盘在迎风奏鸣,为我们依依话别;当我们已下山十几里再回头一望时,那三分石已联成一块,象一座洁白的玉雕,呈扇形展现于浩瀚的碧空,雕面花纹可鉴,雕顶光芒闪耀,似乎以她最为绚丽的图景,祝游客们旅途愉快。
下午六时,我们徒步至牛头江乘车,晚八时抵宁远县城住宿。友人曾在云雾迷漫中登上三峰石,他看到的景观与我们所见虽然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登三峰石,不识九疑山的神奇。九疑山还是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山峰的神奇还不广为人知,岩洞的幽胜尚有待开发,舜帝的遗迹需要修复,她期待着人们去探求去开发去欣赏。 (刘桂阳)
来源:蓝山新闻网
作者:刘桂阳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