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县对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
2007年7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尤其是在庆炎书记的直接关心、指导下,我们大力实施“民营立县,外向带动”战略,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积极探索工业化途径,开创了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的新局面,引起了省市领导、新闻媒体和兄弟县市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中央2台、3台,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瞭望》周刊、香港电台、各大网站和省、市新闻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指出蓝山由“湖南贫县变投资绿洲”,“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2005年4月,全省新型工业化汇报会将蓝山定为参观现场。之后,省委领导又要求省委办公厅综调室专程来蓝调研,并将调研文章《努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第6期刊发。2005年以来,先后有50多个省内外兄弟县市区党政团队来我县参观考察,蓝山知名度大大提升,只知“南山”不知“蓝山”的时代一去不返。现将我县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对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
2003年以来,全县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企业42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2家,内联引资企业412家。累计利用外资6185万美元(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内联引资18.5亿元,其中来自“珠三角”的14.2亿元,占76.7%;来自“长三角”的3.1亿元,占16.8%;来自“闽三角”的1.2亿元,占6.5%。纵观几年来的情况,我县对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投资内容上看,以“珠三角”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一是投资来源以“珠三角”区域为主。已落户的12家外商投资企业,全部来自“珠三角”(港澳台)。落户的412家内联引资企业有390家来自“珠三角”区域,占94.7%,“长三角”14家,占3.4%,“闽三角”8家,占1.9%。二是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24个项目中有340个项目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下,占80.2%,其中目前计划投资最大的项目是湘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在建项目,总投资达2500万美元。三是投资项目以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目前,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424个项目中,第一产业项目14个,占3.3%;第二产业项目379个,占89.4%;第三产业项目31个,占7.3%。出口创汇型项目有香港必达电线有限公司、湘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7个;技术密集型项目2个,即金山川粉末不锈钢制品厂和香港必达电线有限公司。
(二)从企业发展上看,产业转移企业产值增幅大。2003年以来,我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工业总产值呈快速递增的势头,2006年为11.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8.4亿元的比重达63%,比上年增长52.6%;内联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8.4亿元,增长52.7%。特别是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2亿元,增长52.4%,其中丽宏针织公司13564万元,增长35.6%;承阳针织公司9412万元,增长13.6%。2007年1—4月完成工业总产值7123万元,其中丽宏针织公司4388万元,增长23.5%;承阳针织有限公司2735万元,增长11.1%。在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2家“入统”规模工业企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湘威制鞋、利黄漂染、宝发橡胶、鼎峰木业、海华竹木等5家“入统”企业,全县外资规模工业企业已达7家。
(三)从发展模式上看,聚集效应日趋明显。近几年,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日趋明显。一是以香港丽宏、台湾承阳为龙头的毛织产业集群。香港丽宏公司占地100余亩、投资540万美元、计划用工6000人,年自营出口额2000万美元;台湾承阳公司占地108亩、投资350万美元、计划用工4000人,今年可实现自营出口额1000万美元。同时,永连公路沿线初步形成了竹管寺—总市—楠市—祠堂圩毛织产业带,毛织企业达103家。目前,蓝山毛织企业发展到372家,织机4万台(套),用工4万人,年工缴费收入5亿多元,已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织加工基地,被授予为湖南省唯一的毛针织加工基地县。二是以湘威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台湾湘威公司购地300亩,总投资2500万美元,用工5000人,建成后,整个制鞋工业区用地规模将达600亩,用工突破2万人,年产鞋800万双,年出口额达8000万美元,成为中国区生产彪马品牌的基地。三是以香港必达、日本金山川为主的电子机械产业集群。必达(香港)电线有限公司在工业大道旁投资1.5亿元、购地100亩兴建标准厂房,用工达3000人,年销售金额达3000万美元,今年将基本完成投资7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建设,目前,项目的土地报批、厂房筹建等事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四是以联佳合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华兴工具制造厂为主的铸造产业集群。联佳合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3000万元,用工500人,年产值8000万元;华兴工具制造厂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500万元,用工120人,年产值4000万元。
(四)从财税上缴看,立足长远,坚持“先予后取”。县委、县政府本着“门槛要降低,政策要优惠,环境要优化,服务要优良”的原则,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培植新税源。2003年以来,只向外来投资企业和沿海产业转移企业收取各项税收165.9万元,其中:2003年16.1万元;2004年18.3万元;2005年39.8万元;2006年66.7万元;2007年第一季度25万元。虽然目前我们收取的税收还不多,但已呈快速递增的势头,特别是以投资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消费,以消费培植税源的战略已初见成效,拉动了房产、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培植了更多的税源,使全县财税收入大幅提高,全县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8218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3012万元,平均每年增加1600万元。
二、我县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困难
1、条件分析
蓝山素称“楚尾粤头”,是广东等沿海地区进入内地的第一道门户。近些年我们确立了“靠近广东学广东,率先在全省打造沿海产业转移对接示范基地”战略思想,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产业基础,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不断凸现,正如沿海媒体报道的“湖南贫县变投资绿州”、“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
第一,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将使蓝山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蓝山是广东等沿海地区通往我省内地的第一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将贯穿蓝山全境,为蓝山连接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两条高速公路修通后,将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黄金通道。蓝山到广州仅350公里,只需3个小时;到深圳仅500公里,只需4个多小时。可以说,就全省而言,蓝山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最明显,离广东等沿海地区最近就是优势,这样可以为转入企业降低很多运输的成本,而运输成本恰恰是沿海向内陆转移企业生产成本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就为他们的低成本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蓝山思想解放,民营化观念强,为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人文优势和体制优势。蓝山邻近广东沿海,受沿海的全方位辐射较强。改革开放以来,蓝山人民早已融入了思想开放、政策优越、经济发展迅猛的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怀抱,从改革思维、经济意识、开放意识、办事效率等方面全面学习了沿海地区的经验和方法,从政府间的交往、民间经济的交流再到语言、资金、技术、人员的融合,使蓝山对广东等沿海地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全面的学习。活跃在沿海地区的10万从业大军除了为蓝山赚回大量的资金外,更为蓝山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技术人才基础和资金基础。蓝山毛织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就是由曾佑德等一批长期在广东的打工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回家乡点燃的。同时,蓝山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早,民营化观念强,国有工业已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体制优势。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确立了“民营立县,外向带动”的发展战略,提出“靠近广东学习广东,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平台,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的工作思路,以打造产业平台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经过短短三、四年时间,蓝山的外向型加工贸易异军突起,成为了湖南最大、全国第三的外向型毛织加工基地,引起了新闻媒体、省市领导和兄弟县市区的广泛关注。
第三,蓝山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对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了优越的低成本扩张优势。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其主要原因是低成本扩张战略的实施在沿海地区越发步履维艰,而内陆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他们选择转移的重要因素。蓝山有10万产业大军长期在沿海地区务工,其从业素质已达到相当水平,如回到蓝山为沿海转入企业服务,将可大大缓解蓝山招工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他们回到可爱的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服务。
2 、困难分析
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蓝山仍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金问题,蓝山在道路交通建设、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比较滞后,影响了工业发展的后劲。
第二,土地储备严重不足,工业用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在国家土地政策相对宽松时期我们对土地储备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土地储备严重不足。随着国家紧缩地根政策的推进,用地审批越来越困难,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无法按时提供足量的土地给企业办厂,大大影响了我们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进程。同时,审批手续的繁琐,审批期限的拉长,审批费用的提高,令我们丧失了许多招商引资的机会,南大木门远走清远,便是我们的切肤之痛。2007年,上级下达我县的用地指标是11公顷,而全县工业用地需求量达160公顷,净缺口149公顷,按目前用地报批、征地费用5万/亩,“三通一平”费用2万元/亩,160公顷工业用地的征地、手续报批总费用需1.68亿元!其中仅湘威公司一期、二期用地600亩就需费用4200万元!即使上级能满足我们用地缺口的指标要求,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报批和征用费用。目前我们已完成审批手续可提供给外商的土地少得可怜。
第三,用电质量问题仍然存在。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用电质量问题,但由于现有供电设备老化严重,导致工业用电质量不高。因此,电力建设仍任重道远。
第四,用工不足制约了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进程。目前,全县沿海转入企业共用工51700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用工4700人,内联引资企业用工44000人。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据统计,全县沿海转入企业缺工人数12680人,缺工量最大的岗位是毛织熟练工,缺口达11530人;其次是电子普工,缺400人。
第五,垂直管理部门对对接产业转移支持不够,有的甚至还存在索拿卡要现象。垂直管理部门都是实权部门,都是单个领域的行政执法部门。有的部门对转移的外资企业不能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缺乏大局意识,更缺乏服务意识,借执法之名搞“创收”,有的强行推销指定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索拿卡要,严重影响了蓝山的经济发展环境。如利黄漂染厂已投入500多万元提高排污治理的水平,且达二级排放标准,但市环保局却下达了“处以10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书,外资企业颇有微词。
第六,对沿海转移企业的政策扶持仍然不够。近些年来,我们为扶持外商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县级政府的权限问题,在许多扶持政策上我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省市对蓝山这样的加工贸易区没有明确相应的扶持政策,更没有郴州出口加工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对吸引沿海产业转入缺乏政策吸引力,尤其是在保税、用地、出口通关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
三、加快对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的建议
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就是依靠广东,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当前,蓝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来势好,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迅猛,其中外向型毛织加工业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毛织、香港利黄漂染等“毛织航母”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湘威制鞋、必达电子等战略投资者正聚集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蓝山被授予全省唯一的毛针织加工基地县后,产业竞争优势更显突出。但受用地、用工、用电、政策等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制约,蓝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受到严重制约。为做好对接沿海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特提出以下建议,请求市委、市政府给予特殊关心。
1、建议市委、市政府呈请省委、省政府将蓝山列为全省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县,予以特殊政策支持
①用地方面。我县由于没有储备土地,来了项目再报批用地,因报批用地周期长,程序繁琐,又受用地指标的严格控制,且无法支付过高的办地费用,而外商对交地的要求很高,致使出现到期交不了地,赔付毁约金也无济于事、外企远走他乡的状况。2004年,我们引进了具有战略意义、投资2000万美元的南大木门木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因到期交不了地,远走清远发展,现在该企业在清远已投产,产值过亿元。为切实解决蓝山省级经济开发区“有园无地”、“项目等地”问题,建议为蓝山新工业园项目用地开辟“绿色通道”,给予500—1000亩先期土地储备指标,用于园区对接产业平台建设,并设置优势工业项目土地报批快速通道,进一步畅通报批土地渠道,给予外向型企业用地倾斜,能够特批的项目用地特批,能够特报的项目用地特报,争取项目落户时间,为项目顺利落户创造条件。同时,考虑蓝山是革命老区县和财政实力较弱的实际,采取转移支付、财政垫付、财政贴息等形式帮助我县解决部分土地报批费用,使我们有能力承接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用工方面。支持我县按照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职校、技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大职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同时,营造良好就业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蓝山,突出政府引导帮助适龄劳动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本地就业、再就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请求省市委、政府协调省市劳动、公安等部门,对蓝山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用工政策给予变通,支持我县从缅甸、越南等国引进5000—10000名熟练劳动力,缓解用工不足的问题。
③电力保障方面。我县原有的地方独立运行的小水电网已经不能适应工业大发展的需要,今年并入永州大电网后,虽然提升了我县电网网络功能,拓宽了电网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我县电源流失严重,迄今有30多座总装机2万千瓦的水电站并入邻近临武、广东等地电网输电,削弱了县电网实力,严重危及我县供电安全。如果不及时制止,我县电网电价较周边县市低廉的优势将消失殆尽,蓝山电网也将“土崩瓦解”。为保障产业大承接、大发展的需要,请求市里加大对我县电力保障的支持力度,将我县电力发展纳入全市电力发展规划,在我县兴建220千伏变电站,特别是对新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用电实行重点调度保障措施。同时,支持我县采取强硬措施,全面整顿县内电站擅自外流行为,维护电网完整安全。
④出口通关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蓝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绩,涌现了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毛织、香港湘威制鞋、香港利黄漂染、香港必达电线等一批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2006年我县进出口总额300万美金,其中出口总额250万美金。台湾承阳公司已决定把总部设在蓝山,在新工业园兴建的企业已正式投产,他们还准备以蓝山总部为核心,100公里为半径兴建配套厂,统一在蓝山出口通关,年出口额可突破2000万美元,成为我市的一大外贸出口基地。但由于在蓝山不能直接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在蓝的外资企业感到十分不便,影响企业的发展。而国务院于2005年6月在郴州设立了湖南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赋予了充足的优惠政策,实行封关运行,初步形成区内与区外相配套、生产与物流相协调的“工贸一体”型出口加工区。蓝山与郴州邻近,请求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申报,把我县纳入全省出口加工区重点扶持县,在我县设立海关监理组,享受与郴州出口加工区有关的同等优惠政策,在采购、生产、销售方面给予优惠,增强我县的出口通关能力。
2、建议市委、市政府强化全市产业集群建设,支持蓝山打造产业对接平台
建议市里综合考虑蓝山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已初具规模的实际,扶持我县大力发展以毛织、制鞋、电子机械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并在全市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力促各县区形成几个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产业集群基地,防止市内各县区为招商引资大打“消耗战”、“优惠牌”等恶性竞争发生,形成永州外向型加工贸易的整体优势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的争取和落实力度。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蓝山已成为永州6个被列入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区之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向国家和省里争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支持我县打造好产业发展平台,包括交通平台和园区平台,特别是加快二广高速、厦蓉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把永州的交通建设建设置于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协作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使蓝山的区位优势通过便捷的交通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大力支持我县加快新工业园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势,对落户园区的企业实行“无费”管理和“封闭式”管理,并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竞争力。
3、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趋势分析,统筹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近几年来,沿海地区制定和落实了相关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了珠三角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尤其是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向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采取合作共赢、利益分成等办法兴办产业转移工业园,取得了良好效果。至2006年11月,广东省14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中,已有8个市建立了产业转移工业园,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据测算,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1780亿元的经济规模,年可实现利税128亿元。据了解,我省衡阳市为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与深圳市共建了“深衡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创了我省与沿海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先河。建议市委、市政府里成立全市对接沿海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制定对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意见,出台鼓励对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与外商和广东等沿海地区政府合作,在我市兴办“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同时,充分利用干部交流的优势,选派一批懂业务、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并实现与沿海地区干部的交流互动,造就一批思想开放、事业心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锋部队”。
4、建议市委、市政府强化对相关垂直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制约,为对接沿海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是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战略投资企业实行集中跟踪、重点调度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职能部门进入外资企业检查、收费准入制度,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未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同意,任何部门均不得到外资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请求市委、市政府強化对相关垂直部门的监督。
二是大力整顿客运市场。针对各地对客运线路垄断经营,乘坐外地客车的乘客不许在本地上下车,严重妨碍外来人员进入我市务工、经商的情况,全市要改善对客运市场的管理,坚决打击各种非法行为,营造有序的运营秩序。
三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请求支持我县建成一个结构合理、设施完善、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大型物流中心,使蓝山成为湘粤物流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企业构建便捷的商贸物流通道。
来源:蓝山新闻网
作者:-
编辑:李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