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了自己的学书之旅,在几年断断续续地临帖过程中感悟了很多。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这几年来的学习,字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对这些书法家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倒是如数家珍。通过这些故事,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
众所周知我国的书圣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马行空、潇洒俊逸,观之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一本帖的背后是有很多故事的,东晋的永和九年的一天,一群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之兰亭一起吟诗作乐。当时有一种风俗就是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遂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风韵带来的艺术高峰至今仍难以超越,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无奈。政治生活僵硬,大多数人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特别是南北朝大分裂时期,门阀贵族的等级枷锁让有识之士只能把思想转向艺术和玄学。当时的人们崇尚个性,类似于现在人们常说的酷,这也让各种艺术的发展少了很多的拘束,多了很多的自由。书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是因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秀美充满个性的二王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备受推崇。反观当时的北朝,魏碑的粗犷、简约也反映了少数民族豪放、生活简朴的时代气息。因为少数民族起初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生活上以简约、节约为主题。因此,看当时的很多魏碑的笔画不走细腻的路线,甚至有的还有点怪异,仔细观之,则可以发现其质朴、豪放之美。这也是由当时的北朝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隋唐是中国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此后的中国人无不以盛唐的“大唐气魄”而自豪。书法在这个时期也与当时的国运一起进入中国书法史的巅峰。初唐四家融合了北方的魏碑和南方的二王书法,形成了瘦硬、笔笔充满法度的初唐书法特色。唐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无规矩不成方圆。把乱发正、休养生息是当时的主题。正是如此,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在唐高宗年间,唐朝政府颁布了封建时代的法律第一经典《永徽律》。书为心声,当时的书法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初唐时代的风貌,法度严明,不可抗拒。唐朝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开元盛世”,国富民强、万国来朝,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达到了盘古开天地以来的顶峰。盛唐书法最著名的书法家就是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我认为,他的字体也反映当时盛唐以肥为美的风尚。因为国家富了,有大量余钱消费,自然用的器物要相对以前要奢侈的多。有点类似当代美国人开车大排量、空调大功率、食品高热量的味道。与颜真卿一起合称“颜筋柳骨”的中晚唐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尚骨,那句“心正则笔正”的名言也说明柳大师内心的正直不阿。他的书法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也许是当时衰败的唐朝也让他看不到什么希望,他的字体的风格也反映出当时很多文人的无奈,只好保持自己的高洁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世界强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的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振兴文化产业就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适时地提出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不仅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创造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极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华夏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来向世人展现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和为贵”主题的和谐文化。(苏敏)
来源:红网蓝山站
作者:苏敏
编辑:李宗凯
本文为蓝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